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讀書心得|《懲罰貧窮: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,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》

 

《懲罰貧窮:大數據橫行的自動化時代,隱藏在演算法之下的不平等歧視》


這本書主要是在講美國社會中,採取科技化的福利管理方法看似中性,實則對窮人階級仍然充滿歧視的狀況。從「濟貧院」開始講起深植於美國人心態中,對貧窮的歧視,濟貧院的陰魂仍然在美國人的價值觀、福利法規中遊蕩。

這是一本聚焦在討論美國內部的書籍,裡頭的提到的法規和名詞對我而言很陌生,但作者以報導的形式穿插生活在其中的人真正遇到的困境,讓這本書是有血有肉的。我對台灣的相關法規也不熟悉,所以不確定書本裡提到的三個州、三種福利體制和台灣有沒有相同或可以借鑑的地方,但這三個州的共同點,就如同書本作者在序裡頭提到的:「管理科技不是中性的,而是政府畏懼經濟不穩定又仇視窮人所設計出來的,並且它們又進一步塑造了政治與貧窮的經驗。

窮人要獲得補助是有重重困難:大量複雜文件與陳年佐證資料、不人性的作業時間與流程、被監視一般的定期查訪與身家調查、機構的空頭承諾與社會的排擠。作者稱呼那些科技的福利管理方法為「數位濟貧院」,並總結了它現存以及可能會擴張到更多人的危害。

我喜歡裡頭提到的一句話:「尤其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特別容易出現這種觀念:他們認為這只是資訊問題,無家可歸者只是沒有資訊罷了。」但並非如此,貧窮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,而對抗貧窮的路卻是漫長而飽受煎熬的。

我認為這本書讀起來會有點陳悶,因為離台灣太遠,但裡頭提到的資訊蒐集和判斷,又好像離我們不是那麼遠,制度對貧困的人產生的困難或許也存在在我們的社會裡,那是不是也是一種懲罰貧窮呢?

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讀書心得|《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》

 我們之所以還留著書,並不是因為我們知道此刻什麼樣的資訊對我們是重要的,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。
《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》
(Clutter: An Untidy History)




作者從自己清理失智症母親堆積在屋子裡的大量物品開始,中立且客觀地從各個面向探討「囤積癖」的成因及其影響,人們如何對抗囤積癖,和這一切現象的最終去處。

囤積癖的成因相當複雜,並且「囤積癖」的稱呼往往會造成人們的二次傷害,作者認為只是簡單地將人們貼上囤積癖的標籤,是把他們視為「問題」,這會使囤積癖的人更感到受傷。在書中作者提及他參與研討會時聽見的言論:「那些會擁有太多東西的人,都是心懷善意的人。他們是藝術家、是環保人士、是歷史工作者,別忘了房間裡除了那些箱子和盒子,還有一個人。」而這些人在囤積癖這個議題上,往往是私密而痛苦的,作者在書中也提及囤積癖和他們的心理狀態,並進一步將這個問題從個人角度轉往社會。

為什麼囤積癖會出現?作者將時間回溯到維多利亞時代,人們逐漸有餘裕旅遊,與之相應產生的「旅遊紀念品」,人們試圖用物品來連結記憶。而到了資本主義、消費盛行的年代,人們不再被呼籲要縮衣節食,重複利用所有,而是被灌輸「透過消費來愛國」、「愛一個人就要給他足夠的物質」等想法,合理化所有的消費,不論需要或不需要。

書中作者也提及關於近年來盛行的極簡主義,實際上這種幫助人們整理過多物品的書籍早在上一個世紀就存在,書中作者好像有試圖將整理物品和女性掛鉤的論述,但並不是很清晰。本篇心得的第一句話也是出自這個章節。作者在這個章節試著用溫暖而不造成傷害的方式來理解、創造逐漸將囤積癖從生活中移除的方式,而不是直接將心理狀態從一個極端的狀態擺盪到另一個。

書裡也肯定這些書籍的存在(盡管這些提倡減少物質的書籍創造了新的消費):「混亂會自發的出現,而建立起秩序則需要幫手。」書裡作者也拿自身經驗,講自己如何將家裡的物品送走,在這期間相關的業者如何幫忙,而這些業者的生態如何。比方說:過去清運業者可能會第一線面對家屬彼此意見不合爭論不休,但在整理師行業興起後,他們變得只需要支援勞力。

在書本的最後,作者也提及數位世界的人們,我們除了要面對過度消費社會中的種種陷阱,在實體空間中存在的囤積癖以外,更多的是數位材料的過度累積。



讀書心得|《不懂睡眠就失眠:睡太多或睡太少,你都正在謀殺自己》


《不懂睡眠就失眠:睡太多或睡太少,你都正在謀殺自己》


這是一本科普書,內容整合了大部分你在網路上可以看到的睡眠小常識,關於影響人類睡眠的生理機制、不睡覺的壞處、睡多長時間對身體比較好,也解釋了失眠可能的原因,以及一些讓人入睡的方法。如果你很忙,可以只看後記,作者整理了他前面章節的內容,也略去了複雜難懂的化學機制。

 我個人比較喜歡以下的幾個章節:

第二章
遵行晝夜節律作息:建立自己的生理時鐘


第四章
失眠的認知行為療法(CBT-I)自我實踐篇獨家公開
天生可以睡得少睡得晚


尤其是第四章介紹睡眠的幾種類型:雲雀型、貓頭鷹型,介紹人們入睡的習慣時間也與基因有關,讓我很是釋懷。

總結:聽作者的話,睡前遠離藍光、讓睡覺成為放鬆沒有壓力的事情,早上多曬曬太陽。

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

讀書心得|《正念飲食:舒壓、瘦身、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 》

 

《正念飲食:舒壓、瘦身、慢活的23個健康飲食療法》

Mindful Eating on the Go: Practices for Eating with Awareness, Wherever You Are




這本書值得推薦的三點:
  1. 相當易讀,篇幅不長,文字簡單,實用性高
  2. 提供人們在日常生活(飲食)中關心自己的方法
  3. 教導人們如何重新與食物產生正向的關係

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,從英文字面很容易看出去觀察、留心自己的狀態。中文的「正」這個字有時候有點誤導人,好像在正念之外,還有錯誤、負面或反面的念頭那樣,但正念與正確、正常、正向都無關。正念的是「正視」,不逃避地去檢視自己的狀態。

《正念飲食》將飢餓分為九個面向:眼、觸覺、耳、鼻、嘴、胃、細胞/身體、腦、心。

通過不去批判、不苛責地觀察自己的身體,察覺「想要吃」的念頭是來自身體的哪個部位?書中提及,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感官和食物的互動,我們才能真正享受吃的狀態。

我曾讀過某本減肥書中提及,人們進食是要安撫自己,不是真的飢餓,所以想要減肥,應該要去注意自己是不是由於心理因素想填滿自己,透過滿足口腔來安撫自己。

本書進一步將感官細化,解決了我的疑惑:「為什麼我吃飽了,甚至感覺得到血糖升高的狀態,腦袋也知道自己不該繼續吃了,我還是想吃面前的巧克力蛋糕?」就我個人而言,食物圖像的刺激會引發我嘴巴的慾望,經常,我為了滿足眼睛和嘴而吃。

我想到,近年來,有很多的食物(尤其是甜美可口但營養價值不高的加工食品),被稱作是「罪惡美食」,但這些食物犯了什麼罪呢?是壓迫低廉勞力、在生產製程中加劇貧富差距,還是這些食物是黑心企業家用了劣質原物料,會傷害人體?或許有,但都不是被稱作「罪惡美食」的原因。那些美食之所以罪惡,只在於它會使人變胖。

盡管一個胖子不一定會去姦淫擄掠、殺人放火,有時候,過度進食只是想要填滿自己內心空洞。在沉重人生(wiki)的紀錄片中,常常可以看到人們不斷進食都有幾個原因:被霸凌的童年、不幸的家庭或者缺乏安全感等因素。而他們不斷地進食,致使身體無法負荷,又遭到旁人側目,陷入尋求更多食物的惡性循環。

不論是主動或是被動地接受「肥胖=難看、罪惡、中老年疾病預備役」的觀念,又或者開始不斷強調自己體型的美好,都是不斷以頭腦在評價自己的身體,無形中也讓自己產生了壓力,破壞了與食物的關係。在書中的「腦飢餓」環節有相關的練習,讓自己能夠擺脫總是聽從各種外在權威,講述身體的問題,卻不曾直接過問自己的身體。好像所有的不符合外在權威所講的慾望都是罪惡。畢竟,暴食是七宗罪之一。

或許到這裡的陳述有點沉重,但請放心;這本書沒有就胖的成因或體型在社會上的難堪切入。不會讓人看了很有壓力,感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不自律、缺法對自己的愛,這本書正如同正念所提倡的:「保持覺察、平和心、不批判」。

不用特別撥出時間,只是在每日進食時和身體、食物以及自己重建健康良好且屬於本能一部分的進食習慣,在覺察及感受當中,讓心靈的滿足取代過多的飽足。

《正念飲食》教導人們以智慧、和諧的方式,使自己的身體重新取回本能對食物的敏銳度(而不是純粹的因為熱量高而覺得美味),讓吃飯不是單純維持生命的進食,也不是填飽心靈空虛的手段,而是成為一種值得慢下來體會的享受。

讀書心得|《神話的力量:神話學大師坎伯畢生智慧分享,讓我們重新認識神話、發現自我、探索心靈的真理》

 典範必須「合時」才行,而我們得時代變得太快。




這本書不是一本我會想推薦的書,原因如下:

  1. 這是電視節目裡的對話節錄,有些部分的內容的脈絡並不是很清楚,書本整體而言缺乏主軸,文章呈現缺乏邏輯
  2. 承上,牽涉到許多不同國家的神話故事內容,沒有相關知識背景閱讀起來會有點吃力
  3. 這本書的翻譯有時候有點奇怪,名詞誤譯、錯譯不罕見,造成閱讀上更加困難
列在三點之外,除了內容零碎以外,這本書本身也是危險的,我認為這本書的主述者(坎伯)從對話中對神話的嫻熟和思考是值得稱讚的,但這些對神話的吹捧,由對話的形式呈現,很多東西變得沒有邏輯,徒留隱喻和似是而非的「智慧」。

這種「智慧」是危險的。如同佛家的故事百丈禪師野狐禪(連結是淨空法師的youtube影片)的故事那樣,這種零碎而不負責任的「智慧」會誤導人。當然,作為閱聽人要有一定的辨識能力,不能全怪書籍,我仍然認為這是一本危險而不必去讀的書。

這本書仍然有許多有趣的地方,其中對神話的理解、再詮釋讓我對坎伯本人的著作有很大的興趣。(但同譯者的翻譯品質我有點小擔憂)

坎伯對神話之於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,如何作為一個文化的動機,以及他本人對神的理解,即使隔著這一本書零碎的脈絡,管中窺豹仍能獲得樂趣。

我實在不想再講這本書的好話了,因為這本書真的不值得看,或許有機會我會在其他的地方引用這本書裡有趣的段落,但在這裡就算了。

有如我的短記-1

 01 那是一個時代的味道,人類總會有一些被人記住的時代,被銘記、被重製,那個時代被世界寵愛,被時光美化。 時代裡的人們面目模糊,氛圍、音樂和風格卻被蝕刻成印象。 02 上升期。 一種自認為能夠對抗萬有引力的名詞,形容維持著某種狀態的一段時間。 何嘗不是因為另外一種引力,才造就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