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

讀書心得|《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》

 我們之所以還留著書,並不是因為我們知道此刻什麼樣的資訊對我們是重要的,而是因為我們不知道。
《囤積癖:從消費欲望到斷捨離,囤積世代的物我依存關係 》
(Clutter: An Untidy History)




作者從自己清理失智症母親堆積在屋子裡的大量物品開始,中立且客觀地從各個面向探討「囤積癖」的成因及其影響,人們如何對抗囤積癖,和這一切現象的最終去處。

囤積癖的成因相當複雜,並且「囤積癖」的稱呼往往會造成人們的二次傷害,作者認為只是簡單地將人們貼上囤積癖的標籤,是把他們視為「問題」,這會使囤積癖的人更感到受傷。在書中作者提及他參與研討會時聽見的言論:「那些會擁有太多東西的人,都是心懷善意的人。他們是藝術家、是環保人士、是歷史工作者,別忘了房間裡除了那些箱子和盒子,還有一個人。」而這些人在囤積癖這個議題上,往往是私密而痛苦的,作者在書中也提及囤積癖和他們的心理狀態,並進一步將這個問題從個人角度轉往社會。

為什麼囤積癖會出現?作者將時間回溯到維多利亞時代,人們逐漸有餘裕旅遊,與之相應產生的「旅遊紀念品」,人們試圖用物品來連結記憶。而到了資本主義、消費盛行的年代,人們不再被呼籲要縮衣節食,重複利用所有,而是被灌輸「透過消費來愛國」、「愛一個人就要給他足夠的物質」等想法,合理化所有的消費,不論需要或不需要。

書中作者也提及關於近年來盛行的極簡主義,實際上這種幫助人們整理過多物品的書籍早在上一個世紀就存在,書中作者好像有試圖將整理物品和女性掛鉤的論述,但並不是很清晰。本篇心得的第一句話也是出自這個章節。作者在這個章節試著用溫暖而不造成傷害的方式來理解、創造逐漸將囤積癖從生活中移除的方式,而不是直接將心理狀態從一個極端的狀態擺盪到另一個。

書裡也肯定這些書籍的存在(盡管這些提倡減少物質的書籍創造了新的消費):「混亂會自發的出現,而建立起秩序則需要幫手。」書裡作者也拿自身經驗,講自己如何將家裡的物品送走,在這期間相關的業者如何幫忙,而這些業者的生態如何。比方說:過去清運業者可能會第一線面對家屬彼此意見不合爭論不休,但在整理師行業興起後,他們變得只需要支援勞力。

在書本的最後,作者也提及數位世界的人們,我們除了要面對過度消費社會中的種種陷阱,在實體空間中存在的囤積癖以外,更多的是數位材料的過度累積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塵土

 旅行中,他聽過一個故事,關於這座城之下的一坯土。 「英雄安德烈,我的摯友啊,我相信你一定是深思熟慮過後才來提出你的要求,說吧,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。」 「我尋求死亡。」 「安德烈,你明知我是不可能答應這種事情的。」 「或者消滅所有的歧見。」 「很有趣,安德烈,如果我和你意見一致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