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5月14日 星期日

讀書心得|《雜訊:人類判斷的缺陷》



《雜訊:人類判斷的缺陷》(Noise: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)


 這本書我讀起來有點困難,或許是因為先前的儲備知識(統計學和數學)不足,尤其是在前幾章的時候讀起來有點費力,以下的心得理解或許都與書本本身有出入。

如同書本標題《雜訊:人類判斷的缺陷》,書的內容聚焦於「人類判斷的缺陷」,並將這種缺陷定義為「雜訊」。「雜訊」不同於「認知偏誤」(wiki via)是一種判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,書本裡提到的「雜訊」是對同一件事情判斷的「結果差異」。書裡以打靶紙舉例,相較於分散再靶紙各處的彈孔,都落在相近的彈孔「雜訊」較低。

「系統雜訊是嚴重的問題。這個問題不是意外,判斷天生就非制式,因此雜訊應運而生。」

在介紹「雜訊」後,作者舉好幾個領域中「雜訊」造成的問題,因為人類彼此間判斷的結果差異之巨大(雜訊大),導致人們相同境遇最終的結果卻有巨大的不同。此外,如同先前提過,「雜訊」並不是「偏誤」,這兩者是彼此獨立的。

以我的理解舉例(非書中例子):
阿遊固定周三都買一杯咖啡,如果天氣好通常買拿鐵,天氣不好買黑咖啡。
阿遊主觀的判斷買拿鐵或黑咖啡是一種雜訊,但若將「今天阿遊買咖啡,所以我想今天是周三」則是一種偏誤。
而「今天阿遊買了一杯拿鐵,所以我想今天是一個天氣好的周三」則是雜訊加上偏誤得到的結論。

請注意上面的判斷雜訊與偏誤分屬於不同的主詞,作者在書裡提過:「只要有判斷,就有雜訊,而且雜訊比你想像的要來很多」,並且「在充滿雜訊的系統裡,錯誤不會互相抵銷,只會相加。」

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則是強調減少雜訊能帶給系統的好處。我認為從個人的角度很難理解「為什麼要減少雜訊」,因為減少雜訊不僅會減少群體的多樣性,甚至在系統一開始就存在偏誤的情形下,減少雜訊只會將錯誤變得更加深刻。減少「雜訊」的好處,從個人的角度不會像減少/修正「偏誤」那樣直觀。

為此作者在書裡提供了這張圖的模型:



均方差就是標準差,不太確定為什麼本書有些地方翻譯均方差,有些部分又寫標準差,但我高中學到的時候都是聽到標準差,希望這個補充有對一部分人產生幫助。(大學以後我就沒有修過數學相關的學門了,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受限於我的知識層面,使得補充很多餘。)

透過上面的圖,可以看到一個問題的標準差,一件事情多次判斷的結果,會受偏誤和雜訊影響,而雜訊又可以細分為圖上其他類別的雜訊,自個人理念到天氣變化,都是造成系統雜訊的一環。(偏誤的分類則可參見作者的前一本書《快思慢想》(但中文譯本是洪蘭翻譯),或者市面上講述關於認知偏誤的其他書籍。)

從書中已經能夠充分理解從產業、專業的觀點,為什麼要減少雜訊,但從個人的角度,為什麼要減少判斷上的雜訊?這是我反覆讀這本書的時候產生的疑惑,最終我從書中的句子裡頭得到一個暫時的解答:「單一決策就像是只發生一次的重複決策。」

透過書中作者介紹,如何系統地減少雜訊、增進判斷精準,使預測事情和得到結論的方式變得客觀,人們才不會落入作者形容的「天真的現實主義」,總是認為其他人與自己的判斷一致。減少雜訊與減少偏誤,都是一個人的思考保持靈活的重要方式。

最後的結論,我認為這本書:
  1. 介紹「雜訊」的概念,戳穿「意見一致的錯覺」,將人們彼此就是會得到不同的判斷這一事實擺上檯面
  2. 不太好讀,專有名詞讀起來艱澀,解釋的方法有點抽象
  3. 對習慣留轉圜空間的華人社會,減少雜訊多少顯得天方夜譚
我說不上真的看懂這本書了,也還沒很理解這件事情要怎麼在生活中落實,所以說不出到底推不推薦閱讀,我覺得閱讀是好事,透過自己的思考去得到對這本書的結論,也是好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有如我的短記-1

 01 那是一個時代的味道,人類總會有一些被人記住的時代,被銘記、被重製,那個時代被世界寵愛,被時光美化。 時代裡的人們面目模糊,氛圍、音樂和風格卻被蝕刻成印象。 02 上升期。 一種自認為能夠對抗萬有引力的名詞,形容維持著某種狀態的一段時間。 何嘗不是因為另外一種引力,才造就了...